2025年5月7日,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系召开2024-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教学检查学生座谈会,搭建起师生深度互动的“共情桥梁”。会议聚焦“学情诊断”与“教学优化”两大核心,通过“学生提需求—教师析痛点—双方共破局”的闭环机制,为课程建设精准把脉,推动教学从“经验驱动”向“需求导向”转型。

针对课堂管理,学生代表指出,新启用的课堂外人脸签到设备虽能强化出勤记录,但“签到即离场”现象仍难以规避,暴露出传统考勤机制与动态教学场景的适配性不足。在教学实践层面,编程语言课程成为大一学生“入门难”的集中领域,部分学生因缺乏前置编程基础,在语法逻辑、算法思维等方面存在认知断层。同时,课程知识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“两张皮”现象,编译软件平台功能陈旧、竞赛案例库更新滞后,导致学生难以将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针对上述问题,教师团队提出“三维改进”策略:其一,优化考勤机制,探索“课堂签到+动态任务打卡”的复合管理模式,通过课堂即时编程练习、案例研讨等环节强化过程性评价;其二,实施“分层教学+导学制”,针对编程零基础学生开设“先导课程”,并组建学生技术社团,以项目驱动促进编程思维内化;其三,深化“产教融合”,联合企业开发“学科竞赛-企业项目”双轨案例库,将企业真实需求融入课程设计,并引入企业工程师开展“技术沙龙”,搭建“课堂-竞赛-企业”的实践闭环。
此次座谈会以“问题清单”转化为“行动清单”,不仅打通了师生沟通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更以“需求导向”倒逼课程质量升级,为人工智能系培养“知行合一”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新范式。
撰稿:邹祥
审核:冯永亮